清議: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
關燈
小
中
大
清議:天下興亡匹夫有責
崇禎十五年夏秋 1642年
轉眼到了夏天,父親卻又不讓我去管理絲綢行的事情了,說是外頭聘請了一位姓李的先生。也好,坐賈行商,販賣絲綢、桑葉大多都需要四處走動,迎來送往。我如今年紀大了,並不相宜。再說,外頭又這麽亂,父親也不放心我出門去了。
於是,我又終日賦閑在家了。
近來,祖母的院子裏熱鬧了起來,自從小叔叔回家,收拾了那一帶的屋子住下,就總有客人往來。
和父親不同,小叔叔交往的都是些讀書人。
有時候,他出門去拜訪什麽顧先生、李先生。有時候,又有一位小顧先生上門,不知道是不是那位顧先生的子侄。此外,常來的還有一位帶青州口音的小李先生——這口音我也是在絲綢行聽來才知道的。
當來,來往最多的還是周家哥哥。
他們也不喝酒,也不賞花,也不吹奏笙簫,也不讀書寫字,更不要仆童婢女倒茶伺候,只是整日關在屋子裏爭論著,吵著吵著,聲音就大了起來,隔著窗子都聽得到。幸而這園子裏總是沒人的。
有時候吵完了,人就散了。只留下小叔叔和周家哥哥。如今他們都成了大人,不再像小時候那般總是笑意盈盈,而是都皺著眉毛,一臉不快。
我和小璨路過,就聽見什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。又說天下是萬民的天下,絕非是一家一姓的門戶之計。
一家一姓我當然知道指的是些什麽,這多少是有些大逆不道了。再說,誰不明白,自從嘉靖朝開始,江南富庶,種桑紡紗;湖廣豐饒,產出稻米,不是為了皇家,還是為了誰呢?
我又聽見他們說長江防務。周家哥哥說:後金數次打到河北,甚至兵臨北京城外,燒殺搶掠,無所不至。山海關是防不住的,長江一樣防不住。
小叔叔則反駁:山海關防得住,長江也防的住。前者只要有猛將守關,北京盡可無虞;後者長江天險,東吳屏障,當年曹操百萬大軍尚且打不過來的。
周家哥哥又說:猛將未必有,長江也未必不能渡,不然北宋何以宗廟隳頹,三宮出塞。百年間大浪淘沙,砂石淤積,水道狹窄,天險再難憑。如果戰火真的燒到長江,坐鎮應天府反攻尚可,守城是萬萬守不住的。
我聽了心裏一驚,如何就到了這般田地了?北京尚且遠,應天府卻這樣近,若是也守不住了,那湖州呢,那我們呢?再說到底是誰要打進來,是死灰覆燃的李自成,還是去年退兵議和的多爾袞?為什麽各個說話都這麽不算數?
偷聽人家說話是不對的。我們站在那裏,又聽了許久。
天下興亡匹夫有責。
我很想推開門問問:羅家哥哥,咱們前些年說嘉靖皇帝的內閣大臣寫青詞的時候,你分明不是這樣說的,你是讚同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。小叔叔,你當時雖然與我們意見想左,可是經歷了徐家表姐的事情,你就沒什麽動搖改變嗎?再說,我們經商人家,你看不到如今家中受了多少官府盤剝,還比盜賊少?
朱家的天下、百官的天下,咱們有什麽責啊!
你們以為只要自己說天下是萬民的天下,不是門戶之計,那就不是了?
我如鯁在喉。
小璨卻覺得他們說的很好,想得很對。
“周家哥哥的主意變了,你也覺得好?”
“怎麽不好,連五柳先生尚且迷途知返,覺今是而昨非呢?”
“人誰無過,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
小璨這時候既記得陶淵明,也知道左傳了。我還能說什麽呢,同她說什麽都如同給聾子唱牡丹亭還魂記罷了。她非但不憂心那間屋子裏的話題,反而又對她的周家哥哥敬意倍增起來了。
小璨嘟囔著:“舉世譽之而不加勸,舉是非之而不加沮”。這話本來是說宋榮子,哪怕兩京十三省的人都說他壞話,他也不會喪氣。這樣看來,小璨簡直是周家哥哥的一條影子,同心一體。
又何止呢?一如當年,周家哥哥是她抓周要抓的孔聖人。想到這兒,我忽然想起那個弗朗機番人拜訪祖母的那一日來,哪裏是孔聖人,怕是番人眼中的天神吧。時隔兩年,周家哥哥在回來,在她心裏怕是如那天神的兒子死而覆生一般了,只能讓人越發虔誠。
不對!小璨已經十四歲了。她的心思到底是什麽呢?一種異樣的感覺忽然浮上我的心頭。
小叔叔和羅家哥哥這樣的討論越來越多。小璨也不再站在門外,幹脆推了門進去聽。小璨去了,他們依舊爭論的熱鬧,只是有時候會突然打住話頭。小璨也並不在意,並不追問。
我發覺,他們也不只是唇槍舌劍,只是討論,而是開始舞刀弄劍起來了。
火門槍,碗口銃。這些東西是從哪得來的?是如何搬運進園子的?看的人心驚。真不知道為什麽有人要做出這樣的東西來,除了殺戮,除了嚇人,還有別的用途嗎?
一聲宛如放鞭炮的震耳聲響從熏風堂後發出,餘音裊裊,一路越過荷塘,到了水榭還不曾消散。小璨眼睛定定的看著,既不吃驚,也不讚嘆,好像只是一顆石子投在了波心罷了。
這年秋闈,小叔叔和羅家哥哥去了應天府,卻並沒有趕考。
而是將一篇文字貼在了夫子廟學宮東側的貢院門口。
“《荀子·君道》有言:上好貪利,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豐取刻與,以無度取千民。
今江南百業如斯言已。
自洪武皇帝受天命,設蘇松道,本以理順蘇州府和松江府兩地為要。然自嘉靖年間,稅賦苛繁,征收無度。僅蘇州府一地,六百萬民,每歲上繳之賦稅,全國十之一也。米糧年兩百五十餘萬石,全國十之一也。繳納供奉之絲綢布匹之屬,與歲俱增。
然則,財稅布匹,致以何用?或君上大興宮室,或主官中飽私囊,或輸入後金,以寧邊關。名曰互市,實則歲幣供奉。然則,邊關未靖,蠻夷時時來犯。僅此一項,無異六國割地於秦,今日一城,明日又一城,損身以飼虎狼。
自崇禎十一年至今,一十三省,內則水旱蝗災交至,州有饑民,路存餓殍,賣兒鬻女,求生不得。未聞朝廷有縮減稅賦之舉動,鞭撻催促之聲不絕於耳。
外有倭寇劫掠水路,摧毀商船,令商旅聞出海色變,絲綢瓷器多有損失。未聞朝廷有靖邊剿匪之詔書,劫掠橫行之行不絕於目。
稅者,租也,從禾,從兌。取之於民,用之於民……”
這篇文字,我不想看,也只得看了,因為四處都在傳抄,四處都在議論,一路從應天府議論到湖州來。
我瞧著上頭寫的是有道理的:什麽官府該如何恒定稅值?遇到荒年該照著什麽標準減稅?收上來的稅費該如何劃撥使用?如何將這些錢拿出來充實軍營,保護黎民和商旅。為著不僅要節流,還要開源,如何要開海禁來,如何允許閩人自擇下南洋去?
件件樁樁都是有理,可是沒用。官府豈能聽我們說?再說,千戶老爺和推官大人聽了就不要銀錢了?周家哥哥和小叔叔比我還大兩三歲,卻這般天真。我真有些生氣,只盼著上頭州府的老爺們不要生氣罷。
這篇文字,上頭署的是周家哥哥的名字,讓周家哥哥聲名鵲起,為清流交口稱讚,也讓他被革除了秀才。
小叔叔說周家哥哥並不在意。
自從這件事以後,他再沒來過,說是惹得朝中震怒,下令緝拿。若是巡撫大老爺震怒,那也還罷了,然而這時節,京中還哪管的了江南的口舌。
這些年,江南清流勢力坐大,羽翼漸豐;錦衣衛卻大受削減,聽說有些政令甚至不能出京城了。這是之前在絲綢行裏聽說的,看樣子,也許是真的。
如此一來,總算讓人放下心來,我們和周家哥哥一同長大,不能不為他擔心些。
再後來,又有流言說這位膽大包天的周馨遠投筆從軍去了,跟著左良玉大人到川陜了。我總算松了一口氣。小叔叔也是一起去的,臨別和父親又大吵了一架,兄友弟恭什麽的,怕是沒有指望了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崇禎十五年夏秋 1642年
轉眼到了夏天,父親卻又不讓我去管理絲綢行的事情了,說是外頭聘請了一位姓李的先生。也好,坐賈行商,販賣絲綢、桑葉大多都需要四處走動,迎來送往。我如今年紀大了,並不相宜。再說,外頭又這麽亂,父親也不放心我出門去了。
於是,我又終日賦閑在家了。
近來,祖母的院子裏熱鬧了起來,自從小叔叔回家,收拾了那一帶的屋子住下,就總有客人往來。
和父親不同,小叔叔交往的都是些讀書人。
有時候,他出門去拜訪什麽顧先生、李先生。有時候,又有一位小顧先生上門,不知道是不是那位顧先生的子侄。此外,常來的還有一位帶青州口音的小李先生——這口音我也是在絲綢行聽來才知道的。
當來,來往最多的還是周家哥哥。
他們也不喝酒,也不賞花,也不吹奏笙簫,也不讀書寫字,更不要仆童婢女倒茶伺候,只是整日關在屋子裏爭論著,吵著吵著,聲音就大了起來,隔著窗子都聽得到。幸而這園子裏總是沒人的。
有時候吵完了,人就散了。只留下小叔叔和周家哥哥。如今他們都成了大人,不再像小時候那般總是笑意盈盈,而是都皺著眉毛,一臉不快。
我和小璨路過,就聽見什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。又說天下是萬民的天下,絕非是一家一姓的門戶之計。
一家一姓我當然知道指的是些什麽,這多少是有些大逆不道了。再說,誰不明白,自從嘉靖朝開始,江南富庶,種桑紡紗;湖廣豐饒,產出稻米,不是為了皇家,還是為了誰呢?
我又聽見他們說長江防務。周家哥哥說:後金數次打到河北,甚至兵臨北京城外,燒殺搶掠,無所不至。山海關是防不住的,長江一樣防不住。
小叔叔則反駁:山海關防得住,長江也防的住。前者只要有猛將守關,北京盡可無虞;後者長江天險,東吳屏障,當年曹操百萬大軍尚且打不過來的。
周家哥哥又說:猛將未必有,長江也未必不能渡,不然北宋何以宗廟隳頹,三宮出塞。百年間大浪淘沙,砂石淤積,水道狹窄,天險再難憑。如果戰火真的燒到長江,坐鎮應天府反攻尚可,守城是萬萬守不住的。
我聽了心裏一驚,如何就到了這般田地了?北京尚且遠,應天府卻這樣近,若是也守不住了,那湖州呢,那我們呢?再說到底是誰要打進來,是死灰覆燃的李自成,還是去年退兵議和的多爾袞?為什麽各個說話都這麽不算數?
偷聽人家說話是不對的。我們站在那裏,又聽了許久。
天下興亡匹夫有責。
我很想推開門問問:羅家哥哥,咱們前些年說嘉靖皇帝的內閣大臣寫青詞的時候,你分明不是這樣說的,你是讚同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。小叔叔,你當時雖然與我們意見想左,可是經歷了徐家表姐的事情,你就沒什麽動搖改變嗎?再說,我們經商人家,你看不到如今家中受了多少官府盤剝,還比盜賊少?
朱家的天下、百官的天下,咱們有什麽責啊!
你們以為只要自己說天下是萬民的天下,不是門戶之計,那就不是了?
我如鯁在喉。
小璨卻覺得他們說的很好,想得很對。
“周家哥哥的主意變了,你也覺得好?”
“怎麽不好,連五柳先生尚且迷途知返,覺今是而昨非呢?”
“人誰無過,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
小璨這時候既記得陶淵明,也知道左傳了。我還能說什麽呢,同她說什麽都如同給聾子唱牡丹亭還魂記罷了。她非但不憂心那間屋子裏的話題,反而又對她的周家哥哥敬意倍增起來了。
小璨嘟囔著:“舉世譽之而不加勸,舉是非之而不加沮”。這話本來是說宋榮子,哪怕兩京十三省的人都說他壞話,他也不會喪氣。這樣看來,小璨簡直是周家哥哥的一條影子,同心一體。
又何止呢?一如當年,周家哥哥是她抓周要抓的孔聖人。想到這兒,我忽然想起那個弗朗機番人拜訪祖母的那一日來,哪裏是孔聖人,怕是番人眼中的天神吧。時隔兩年,周家哥哥在回來,在她心裏怕是如那天神的兒子死而覆生一般了,只能讓人越發虔誠。
不對!小璨已經十四歲了。她的心思到底是什麽呢?一種異樣的感覺忽然浮上我的心頭。
小叔叔和羅家哥哥這樣的討論越來越多。小璨也不再站在門外,幹脆推了門進去聽。小璨去了,他們依舊爭論的熱鬧,只是有時候會突然打住話頭。小璨也並不在意,並不追問。
我發覺,他們也不只是唇槍舌劍,只是討論,而是開始舞刀弄劍起來了。
火門槍,碗口銃。這些東西是從哪得來的?是如何搬運進園子的?看的人心驚。真不知道為什麽有人要做出這樣的東西來,除了殺戮,除了嚇人,還有別的用途嗎?
一聲宛如放鞭炮的震耳聲響從熏風堂後發出,餘音裊裊,一路越過荷塘,到了水榭還不曾消散。小璨眼睛定定的看著,既不吃驚,也不讚嘆,好像只是一顆石子投在了波心罷了。
這年秋闈,小叔叔和羅家哥哥去了應天府,卻並沒有趕考。
而是將一篇文字貼在了夫子廟學宮東側的貢院門口。
“《荀子·君道》有言:上好貪利,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豐取刻與,以無度取千民。
今江南百業如斯言已。
自洪武皇帝受天命,設蘇松道,本以理順蘇州府和松江府兩地為要。然自嘉靖年間,稅賦苛繁,征收無度。僅蘇州府一地,六百萬民,每歲上繳之賦稅,全國十之一也。米糧年兩百五十餘萬石,全國十之一也。繳納供奉之絲綢布匹之屬,與歲俱增。
然則,財稅布匹,致以何用?或君上大興宮室,或主官中飽私囊,或輸入後金,以寧邊關。名曰互市,實則歲幣供奉。然則,邊關未靖,蠻夷時時來犯。僅此一項,無異六國割地於秦,今日一城,明日又一城,損身以飼虎狼。
自崇禎十一年至今,一十三省,內則水旱蝗災交至,州有饑民,路存餓殍,賣兒鬻女,求生不得。未聞朝廷有縮減稅賦之舉動,鞭撻催促之聲不絕於耳。
外有倭寇劫掠水路,摧毀商船,令商旅聞出海色變,絲綢瓷器多有損失。未聞朝廷有靖邊剿匪之詔書,劫掠橫行之行不絕於目。
稅者,租也,從禾,從兌。取之於民,用之於民……”
這篇文字,我不想看,也只得看了,因為四處都在傳抄,四處都在議論,一路從應天府議論到湖州來。
我瞧著上頭寫的是有道理的:什麽官府該如何恒定稅值?遇到荒年該照著什麽標準減稅?收上來的稅費該如何劃撥使用?如何將這些錢拿出來充實軍營,保護黎民和商旅。為著不僅要節流,還要開源,如何要開海禁來,如何允許閩人自擇下南洋去?
件件樁樁都是有理,可是沒用。官府豈能聽我們說?再說,千戶老爺和推官大人聽了就不要銀錢了?周家哥哥和小叔叔比我還大兩三歲,卻這般天真。我真有些生氣,只盼著上頭州府的老爺們不要生氣罷。
這篇文字,上頭署的是周家哥哥的名字,讓周家哥哥聲名鵲起,為清流交口稱讚,也讓他被革除了秀才。
小叔叔說周家哥哥並不在意。
自從這件事以後,他再沒來過,說是惹得朝中震怒,下令緝拿。若是巡撫大老爺震怒,那也還罷了,然而這時節,京中還哪管的了江南的口舌。
這些年,江南清流勢力坐大,羽翼漸豐;錦衣衛卻大受削減,聽說有些政令甚至不能出京城了。這是之前在絲綢行裏聽說的,看樣子,也許是真的。
如此一來,總算讓人放下心來,我們和周家哥哥一同長大,不能不為他擔心些。
再後來,又有流言說這位膽大包天的周馨遠投筆從軍去了,跟著左良玉大人到川陜了。我總算松了一口氣。小叔叔也是一起去的,臨別和父親又大吵了一架,兄友弟恭什麽的,怕是沒有指望了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